隋唐两朝,三代君王,用车轮战把高句丽活活给消耗死了。高句丽这个王朝股票操盘线上配资,生存能力那是非常强盛的,从西汉到唐朝,七百多年历史,一直没有断绝。
可是隋炀帝杨广上台以后,对高句丽非常不满,所以他连续发动了三次征讨高句丽的战争,前后兵马数量都是以百万来计算的。
不过由于隋朝内乱,最终征伐高句丽的三次大战都折戟沉沙了。此后唐朝建立,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,都发起了对高句丽的战争,最终李治将其彻底消灭。
01隋炀帝三征高句丽,把人家给打残了。
隋炀帝杨广是个猛人,他觉得自己做了皇帝,天下人都应该被他所驱使,事实上也正是如此。
所以他开凿大运河,花了上百万人力,修建洛阳宫殿花费数十万人力,大运河沿岸又修建了一大堆没什么用处的宫殿,花费巨大。
除此之外,他还特别热衷于战争。除了西征吐谷浑以外,最著名的,当然就是三征高句丽的战争了。
展开剩余83%第一次,隋炀帝杨广派出了130万大军,200多万民夫作为后勤力量,发动了对高句丽的征讨,结果却被人家在辽东城给击败。第二次,隋炀帝杨广心有不甘,第二年再次出兵进攻辽东城,没想到运粮的杨玄感发动反叛,杨广只好撤军平定叛乱。第三次,也是最后一次征伐高句丽,杨广这一次并没有待多久,因为农民起义军已经在隋朝满地都是,最终采取了议和的决定。三次征讨高句丽,可以说隋炀帝杨广是无功而返。因为他花费巨大,却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,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。
不过高句丽就真的这么抗打吗?其实不然,为了抵抗隋王朝的大军,高句丽放下了生产,几乎是全民皆兵。
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,号二百万,其餽运者倍之。癸未,第一军发,终四十日,引师乃尽,旌旗亘千里。近古出师之盛,未之有也。乙未,以右候卫大将军卫玄为刑部尚书。甲辰,内史令元寿卒。---《隋书》
隋王朝地大物博,有源源不断的物资供给,可是高句丽不行。本来人家那边就是天寒地冻的样子,产量就没有南方高。这么一搞高句丽粮食歉收,国力自然就下降了。
02唐太宗亲征高句丽,就差最后一把火。
隋朝的灭亡,加上天下动乱的时间,给了高句丽喘息的机会,但是也没有完全恢复。不久之后他们将迎来一位更加麻烦的对手,那就是唐太宗。
唐太宗天生就是为了打仗而出身的,整个唐朝一大半的国土面积,都是唐太宗给打下来的。所以说唐太宗自然不会放过高句丽这个地方。
六月丙辰,师至安市城。丁巳,高丽别将高延寿、高惠真帅兵十五万来援安市,以拒王师。李勣率兵奋击,上自高峰引军临之,高丽大溃,杀获不可胜纪。延寿等以其众降,因名所幸山为驻跸山,刻石纪功焉。赐天下大酺二日。秋七月,李勣进军攻安市城,至九月不克,乃班师。---《旧唐书》股票操盘线上配资
即使是天寒地冻的地方,如果不听从自己的招呼,那必须要拿来收拾了。否则天可汗的气质可就受到影响了。
万国来朝的局面刚刚形成,新罗那边就前来报告,说高句丽打算断绝新罗和唐朝的通路。唐太宗得知以后,派人希望高句丽卖点面子,可人家压根就不答应,摆明了就是找抽。
唐太宗派遣徐茂公和张亮分兵两路,带领10万大军北上进攻高句丽。徐茂公厉害,打下了辽东城,斩杀对手一万多人,同时俘虏了一万多人。
唐太宗自己也一点都不弱,他与长孙无忌合作,以薛仁贵作为核心力量,大破高句丽大军,斩首两万多人。按照这个趋势走下去,灭亡高句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,可是到了9月份,高句丽天气寒冷了,唐军粮食也不够了,所以唐太宗这才选择班师回朝。此后唐太宗用徐茂公的计策,不断袭扰高句丽,也不正面打大规模的战争,就是偷袭他们,使得他们无法集中精力进行耕种,一旦粮食没了,那高句丽可就彻底完蛋了。所以说在唐太宗时期,高句丽其实已经完全顶不住了。一来战争方面损失惨重,二来农时全部被错过了,使得高句丽国中粮草不足,最终只能走向灭亡。不过他们还能坚持到唐太宗去世,算是不错的了。
03唐高宗再征高句丽,沾了前人的光。
唐高宗李治是一个很有福气的皇帝,因为他一直在沾光。掌权的时候沾了父亲李世民的光,后来丢权的时候,又沾了老婆武则天的光。
群臣复进曰:"星孛于东北,此高丽将灭之征。"帝曰:"高丽百姓,即朕之百姓也。既为万国之主,岂可推过于小蕃!"竟不从所请。乙亥,彗星灭。辛巳,西台侍郎杨武卒。秋八月癸酉,至自九成宫。九月癸巳,司空、英国公勣破高丽,拔平壤城,擒其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建等以归。境内尽降,其城一百七十,户六十九万七千,以其地为安东都护府,分置四十二州。---《旧唐书》
唐太宗死了以后,攻打高句丽的事情并没有结束。以徐茂公和薛仁贵为主的将领们,再次发起了对高句丽的进攻。
徐茂公带下了高句丽16座城池,高句丽前来夺回城池的时候,又被薛仁贵的人马给阻击了,斩首对方5万多人。此后薛仁贵再次出征,带领3000人马,斩杀高句丽一万多人,攻占了扶余城,40多座城池望风而降。高句丽5万援军前来,被薛仁贵和徐茂公合伙灭了三万多人。各地唐朝军队会师以后,集中大军向前推进,高句丽顽强抵抗之下,依旧无法阻挡唐朝大军。最终高句丽全境选择投降唐王朝。高句丽在唐高宗李治手里灭亡了,被他分成了九都督府、四十二州、一百县。在平壤城这边设立了安东都护府,专门管理这些地方。
从这个时候开始,高句丽这个存在了七百多年的国家,终于在历史上消失不见了。不过这可不是唐高宗李治一代人的努力,而是隋炀帝、唐太宗、唐高宗时期三代人的努力。
总结:缺少粮草是高句丽的硬伤。
从兵力上来说,高句丽其实并不差,全国有60万大军,而且战斗力都很强,这已经是非常强大的了。可是高句丽最后还是灭亡了。
原因很简单,因为高句丽缺少粮草。冰天雪地之下,产粮食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,可是隋炀帝、唐太宗以及唐高宗这三个时期,高句丽压根就没办法好好在家搞经济。
国家经济垮台以后,士兵们老百姓连活下去的希望都没了,哪里还有保家卫国的想法呢?由此可见,高句丽的灭亡,其实是灭亡在了经济上。
隋炀帝对高句丽造成了不小的打击,唐太宗后期不断滋扰高句丽,更是严重破坏了对方的生产活动。这双重打击之下,高句丽战斗力不堪一击。这个时候唐高宗吩咐大军北上,自然可以一举荡平高句丽。
参考资料:
《隋书》
《旧唐书》
发布于:天津市